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心理技术
“高考盼大学,上班盼退休”:我们总在等 “空闲”,却忘了自己更爱忙碌(附 5 个忙碌的积极意义)
2025-09-12 00:59心理技术已帮助112人
高中生忙着高考,想着大学就清闲了;大学生忙着实习保研参加校招,想着找到工作就安闲了;上班族忙着打卡赶工,想着退休就轻松了;老人忙着兑现年轻时未来得及宠幸的爱好,大期将至时似乎也要忙着把心愿嘱咐干净……
我们一趟一趟地走过人生各个阶段,似乎总是为了得到更多空闲而忙碌辗转,但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更愿意忙碌而非空手无事?
01
空闲和忙碌——行使生命的体验权
为了开启本文对忙碌的反思,我们有必要重审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咳嗽、理领带,严肃)。
不像其它资源,时间具有永不停歇、不可转化和再生的特点,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是在行使生命的体验权(没错,当父母谴责我们刷手机、浪费时间,我们可以尝试给他们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震撼/bushi,反驳:这是我使用生命体验权的自由!)。
消遣、消耗、花费、熬过、浪费+时间,我们可给时间做无数个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出千千万个时间使用/生命体验的风格。
空闲和忙碌,则是其中两种时间使用方式。
你认为啥也不做发呆是空闲,爸妈可能却认为放下工作转为做家务是空闲,而你的卷王同学认为不卷的时候都是空闲。
那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空闲”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研究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类似大脑闲逛的空闲状态(俗称“神游”)——常常思考着未发生的事件,并且思考频率和对当下此时此刻、要紧正事的思考频率相当[1]。
相对来说,这是一种较为消极、缺乏目的性和意义感的状态,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空闲类型,而其他如休息疗养、积极专注的娱乐休闲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忙碌[2]。
对空闲、忙碌的界定略清楚后,我们将开启下文讨论~
02
真的有人厌恶空闲吗?为什么?
Wilson等人在11项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不喜欢独自在一个房间花6到15分钟除了思考什么都不做,他们更喜欢做可以链接外部世界的活动(例如看书、上网、听音乐),且许多人宁愿给自己施加电击都不愿意独自在房间里思考[3]。
你可能会质疑为了避免空闲思考而接受痛苦电击:真的吗?
抛掉厌恶空闲的极端研究例子,回到日常生活上,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状态:
漫长的暑假,宅家多日,总是没事找事干(譬如“骚扰”父母、把遗落在童年角落的柯南全集追完、变着法子逗弟弟妹妹、一遍一遍地公园遛弯等等),好让生活不至于一潭死水,玩久了甚至会恢复一小段的学习或办公,并觉得小有乐趣。
可是,我们该如何解释空闲厌恶呢?这好像有些违背直觉呀!
研究认为,空闲其实代表一种主要资源(如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它同时会导致无聊和焦虑[4],而人们普遍讨厌无聊[5]。又如等待其实也是一种空闲,我们常在等待中焦躁不安,并且我们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会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而累积[6]!
此外,从群体视角看,身边人有时候会习惯将没有行动、只是思虑打上“精神内耗”的标签,社会风气倾向于呼吁大众劳动和奋斗并拒绝无所事事的状态。
我们对空闲的拒绝和厌恶,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自觉进行着的、被周围氛围带动着的。
03
不是必须忙碌,而是需要忙碌?
我们有时候厌恶空闲,于是乎跳入忙碌的人海里。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厌恶空闲,而享受适度程度的忙碌 [7][4]。
忙碌起来,参与丰富的活动带给我们很多收获,比如更整洁清新的衣柜生态、更精彩充实的五一假期、更漂亮的平时分绩点等等。
我们了解到为什么人们会讨厌空闲,但,为什么人会享受忙碌呢?
忙碌除了可能帮助我们实现世俗功利的目标,还有其他好处吗?我们为什么需要忙碌?
04
忙点好,忙点好啊!
1.朝向一定目的的忙碌使人幸福
失业和没有技能的人在无所事事时往往自尊心下降,抑郁症状增加[8][9][10]。
Hsee等人的实验发现,忙碌的人比空闲的人感到更快乐[7],此处指的忙碌不是浑浑噩噩的瞎忙活,而特指朝向一定目的。
但为什么本该是辛劳的忙碌能带给人们幸福?人们怎么想的?这或许与有目的的忙碌可能催生心流状态有关。
心流[11]是指人们沉浸在活动中、专注于当下、持续地卷入认知并乐在其中的状态,心流是时间感知的加速器[12]。且绝大多数心流都是在工作而非空闲时出现的[2]
朝向一定目的的忙碌使我们专注,而心流的提出者Csikszentmihalyi也认为,美好生活的特点是完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2.忙碌能平静喧嚣的大脑
胡思乱想,往往发生在空闲状态中,这是由于思维和意识的难控制性[13]。但无论是对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未发生的事件的思绪,都会使我们倾向于感到更不快乐[1]。
这也许是“精神内耗”的剑指之处。那么当大脑喧嚣之时,不妨为它哼一首以忙碌为名的歌~
3.忙起来,掌握生活的舵
忙碌的过程可能增强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对疗养院居民的研究表明:主观上感觉到的活力和自主能动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紧密相关[14] [15]。
我们忙起来,像是作为船长终于摸到了自己生活的舵。
4.忙碌是解决ddl焦虑的一剂猛药
研究发现,当人们忙碌时,他们比空闲的人更有动力在错过ddl后完成任务(而不是错过ddl后破罐破摔),因为忙碌过程中产生的“时间被有效利用”的感觉会调节这种效果[16]。
错过ddl不要怕,拾掇起来说不定比ddl前完成的其他人的执行速度更快(但好像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5.现代生活里的忙碌象征权利地位
看都市美剧:能力极强的CEO必定身兼多务、每天行色匆匆,而职务较低的小职员常常摸鱼、总有很多工作时间花在唠嗑吹牛上,走路也缺乏忙碌的风。
啊哈,我们似乎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忙碌的人必有些本事。
研究者对忙碌引向地位身份的联想进行研究,发现,人们会倾向于将长时间工作和缺乏闲暇时间的个体,感知为具有理想的人力资本特征的人(比如更强的能力、更雄伟的志向),将他们视为稀缺和被需要的人,进而做出推断:他们有更优越的社会地位[17]。
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忙碌与权利地位的联系是不同的[17]。如下图所示:在美国,忙碌的工作与较高的社会地位联想有关,而在意大利,情况正好相反(纵坐标表示推断的地位高低水平,实心柱体表示忙碌,空心柱体表示空闲,横坐标分别是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分类):
小编也很好奇在华夏大地,人们是怎么看待忙碌和权利地位的联系呢?
05
不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忙碌,忙碌本身就是目标
最后,让我们看看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的忙碌:
Hsee:人们害怕空闲下来,因此他们忙碌,他们于是要给忙碌的一个理由,而许多自称的目标可能仅仅是维持自己忙碌的理由之一,即使是似是而非的理由,也能激励忙碌[7]。
Yang & Hsee:忙碌,有时是因为渴望避免时间的无产出使用,是执着地追求生活意义的表现[4]。
在过去,大多人忙碌一生只为混口饭吃,空闲是富人的权利。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AI已然在众多领域解放了人类的四肢甚至大脑,我们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啥时忙碌啥时空闲,我们有了更大的自由。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向往自由,渴望生命意义和生命产出。寻找个人的相对存在,“如何利用时间?”——成为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命题。
Tags:
上一篇: 心理测试催眠:探索内心深处的奥秘
下一篇: 情绪爆发时,这3件事的治愈力常常被低估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向内成长不是“逃避现实”
副标题 :探索内在成长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共舞之道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向内成长”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它鼓励我们深入内心世界,通过自我反思、情感管理、心理调适等方式,提升个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境界。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将向内成长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认为它是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或消极应对。本文旨在澄清这一误解,阐述向内成长的真正内涵及其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 一向内成长不是 “逃避现实”,是为了更清醒地活在当下
这种佛性是一种能让人洞察真相、实现解脱的内在觉悟潜能,虽然暂时被“无明”(对实相的无知)所遮蔽,但通过持续修行,人们能够逐渐消除这层遮蔽,让佛性自然显现,最终达到内心的彻底解脱与自在。在分享中,方励导演将他的人生理念总结为八个字:“感性为人,理性做事”。当我们连接到自己的内心,并清晰地听到这种指引时,我们便能感受到坚定与勇气——这正是内在力量的源泉。情绪爆发时,这3件事的治愈力常常被低估了
最后总结一下,情绪上头的时候,建议你做这3件事:第一个,改变场景,避免情绪恶化;第二个,改变身体信号,通过运动明里暗里地调控你的大脑,让情绪缓解下来。就是当你的情绪爆发时,应该立即离开现场,不要继续和那些人或事纠缠。当情绪来袭时,你呼吸模式会立即改变:焦虑时呼吸浅快,悲伤时呼吸微弱。“高考盼大学,上班盼退休”:我们总在等 “空闲”,却忘了自己更爱忙碌(附 5 个忙碌的积极意义)
4.忙碌是解决ddl焦虑的一剂猛药研究发现,当人们忙碌时,他们比空闲的人更有动力在错过ddl后完成任务(而不是错过ddl后破罐破摔),因为忙碌过程中产生的“时间被有效利用”的感觉会调节这种效果[16]。研究者对忙碌引向地位身份的联想进行研究,发现,人们会倾向于将长时间工作和缺乏闲暇时间的个体,感知为具有理想的人力资本特征的人(比如更强的能力、更雄伟的志向),将他们视为稀缺和被需要的人,进而做出推断:他们有更优越的社会地位[17]。01空闲和忙碌——行使生命的体验权为了开启本文对忙碌的反思,我们有必要重审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咳嗽、理领带,严肃)。心理测试催眠:探索内心深处的奥秘
催眠与心理测试的奇妙结合 催眠,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常常让我们联想到舞台上的奇观,或是影视剧中的情节。然而,在心理学领域,催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探索的有效技术。当催眠与心理测试相结合,便能打开一扇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大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揭示隐藏的潜意识信息,并可能找到解决心理困扰的钥匙。 本次文章将围绕“心理测试催眠”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催眠的基本原理,心理测试在催眠中的应用解锁潜能:一份有趣的催眠心理测试
催眠,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舞台上的奇妙表演,或是电影中被控制的角色。然而,在心理学领域,催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个人成长的有效技术。它并非让你失去意识,而是引导你进入一种高度放松、专注的状态,从而更容易接触到潜意识中的信息和资源。你是否好奇自己是否容易进入催眠状态?是否想了解催眠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这份催眠心理测试,将带你一同探索。 什么是催眠? 在进行测试之前催眠放松大脑心理测试:深入了解你的放松潜能
您是否常常感到大脑疲惫不堪,压力重重,难以找到片刻的宁静?您是否渴望一种能够快速有效缓解身心压力的方法?催眠放松 ,作为一种已被广泛认可的心理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潜意识,引导大脑进入一种高度放松的状态,从而达到身心舒缓、能量恢复的目的。本次催眠放松大脑心理测试 ,旨在帮助您初步了解自己的放松潜能,并为进一步探索催眠放松技术提供参考。 什么是催眠放松? 催眠放松并非神秘的魔法皮肤问题背后的精神分析密码
皮肤,是我们最外层的铠甲,也是我们最直接的情感表达窗口。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焦虑、冲突时,皮肤常常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说话”——红肿、瘙痒、痤疮、湿疹,甚至更严重的皮肤疾病,都可能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精神分析心理学,作为一种深入探索潜意识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皮肤问题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 皮肤:潜意识的“情绪画布”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