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知识问答
为什么越怕恐怖故事越想看?这 3 种恐惧症你可能也有
2025-09-12 01:11知识问答已帮助12人
中元节是祭祖的节日,其实没有“鬼节”说得那么恐怖啦
“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
“七月十五,鬼门大开,这时阴气最重,忌走夜路”
如果你也是听着这些关于中元节的传说长大,到了每年的今天,可能都有点脊背发凉。
害怕黑?害怕鬼?害怕死亡?
你有什么害怕的东西吗?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恐惧"这个情绪?
小TIE特意准备了关于“恐惧”的10个冷知识,以下恐惧症你中了几个呢?
一起度过一个凉飕飕的秋夜吧~
01
“恐怖故事受虐狂”
害怕朋友间流传的灵异传说,又想催人家多讲几个;
看《招魂》吓得不敢直视布娃娃,没几天又忍不住点开了《安娜贝尔》……
恐怖故事的爱好者们,就是这样怕并快乐着。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拿恐怖“自虐”的倾向?
因为他们天生热爱刺激。
研究发现,有的人大脑中的一种受体活动比较弱,因此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更不容易感到消极反馈,更容易将之判断为积极事件;换言之,就是对恐怖故事“记吃不记打”,恐惧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并不讨厌,反而提供了令人神清气爽的刺激。
02
“鬼脸恐惧症”
说到恐怖片,大家一定都对这样的画面印象深刻——一张从下方被照亮的,阴森森的脸。
你想到的肯定比这要恐怖……
大家可能也玩过,用手电筒从自己的下巴往上照,做鬼脸吓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从下方打光看起来那么恐怖?
这还要从进化论说起。人类进化出的视觉系统非常擅长辨认自然条件下存在的东西,而在自然界中,光源往往是从上往下的,而从正下方打光的脸对我们来说极其不自然,极其难以辨认。
因此,在看到一张被光线“扭曲”的脸时,大脑就会纠结起来——这是人脸?不是人脸?这种纠结的状态被称为“认知失调”,会引发严重的焦虑。
更何况,从上世纪30年代起,恐怖片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脸了。从小,我们就已经把这样的面孔和“恐怖”联系在一起。
对于“扭曲的人脸”的恐惧远不止于此。
03
“似人非人恐惧症”
Warning:希望看过这张图的你能睡得着……
这是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表情机器人,还上过电视节目,但观众纷纷表示:太诡异了;很厉害但是也很恐怖。
除了机器人,大家可能也害怕过小时候玩的娃娃吧。
这种对“似人非人”的东西的恐惧,被称为“恐怖谷”。
研究发现,人类对拟人物体的好感度,随着和人的相似度提高,呈现“上升-暴跌-上升”的趋势,这段暴跌就被称为“恐怖谷”。此时,“非人”和“人”的差别处于模糊地带,容易引发前面所说的“认知失调”状态,令人恐慌焦虑。
04
“动物恐惧症”
经典的恐怖元素,除了鬼脸,还有各种小动物。“如果张着嘴睡觉,会有蜘蛛蟑螂爬进你嘴里”,是多少人的童年噩梦?
曾有研究人员请2000多位参与者对各种动物的恐怖恶心程度打分。位居前列的有:蜘蛛、寄生虫、蛇、老鼠、青蛙……
对特定动物的恐惧,也很可能是本能。一些动物曾对我们祖先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而只有恐惧它们的人才能更好地存活。随着进化,这种恐惧被写进了DNA里。此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也会强化或弱化这种恐惧——毕竟,有人怕蜘蛛怕到昏厥,也有人把自己养的蜘蛛当宝贝呢。(海格:你报我身份证得了)
《哈利波特》中海格饲养的八眼巨蛛
05
“接近恐惧症”
包括恐怖电影在内,所有电影都喜欢用的一个吓人手段是——一个物体突然冲向镜头。看3D电影时,时不时会被飞来的子弹、箭矢吓一跳吧?
图 | 网络
即使是无害的东西(比如一张笑脸)的快速接近,也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靠近厌恶”。这可能是对有害的东西的反应被举一反三地应用在了所有需要快速决策的场合,也可能是因为距离的减小、时间的压缩会使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害怕无法控制局面。
所以,“拉近距离”并不一定是表示友好的**方法哦。
06
“电话恐惧症”
除了害怕接近的东西,我们也会害怕“遥远”的东西。比如……打电话。
图 | 网络
超级讨厌爸妈叫自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
看到来电显示就心慌焦虑;
打电话之前要在心里排演十遍台词;
而打字交流却毫无问题,面对面交流都比电话交流好得多……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电话恐惧症”和“社恐”没什么关系。我们之所以单单害怕打电话,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相比短信、邮件,电话的即时性很强。发信息时,我们可以再三检查、发错了可以撤回,在电话里却没有时间斟酌;而反应不过来导致的冷场也尴尬至极。
第二,相比面对面交谈,电话传递的信息很单薄。面对面时,我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可以帮助传递很多信息;无话可说时,也更容易岔开话题。
第三,打电话是一种比较难学习的技能。不像在现实中和群聊里可以尽情观察他人,我们很少有机会完整听电话里的对话。
有什么办法?不过是采取“暴露疗法”,逼自己多接电话啦。
07
“数学恐惧症”
稀奇古怪的恐惧症很多,对中学生而言,“数学恐惧症”的潜在患者群体应该是最庞大的吧。
心理学教授、“数学恐惧症”治疗专家Sian Beilock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对数学怀有恐惧的人,“大脑对解数学题做出的反应,和把手放到火上类似”。对数学恐惧者而言,思考数学题和被烫伤一样痛苦。
看完这个研究,不得不对还在硬扛的各位说一句respect!
08
“俄罗斯方块疗法”
讨论了不少恐怖的东西,要是搞得大家不敢睡觉就不好了。特此附送一个摆脱恐怖记忆的方法:玩俄罗斯方块。
研究人员发现,玩俄罗斯方块可以减少痛苦记忆的闪回,比如,看完恐怖片后的四个小时内玩俄罗斯方块就可以起到抑制回忆的作用。
需要注意,还不能确定其他游戏也有这种疗效哦。不要把“看了恐怖片睡不着”当成打游戏的借口!
09
要是不会害怕就好了……?
战战兢兢玩着俄罗斯方块的你,或许会想:如果一开始就不会恐惧该多好。
这种情况是有先例的。
一位女士大脑中掌管恐惧的主要区域因病损毁,从此再也没怕过什么。研究她的专家带她去看各种恐怖片、体验各种鬼屋,她不仅不怕,还在鬼屋里东摸西摸,吓坏了一位扮鬼的工作人员。
不会恐惧看起来很帅,但其实相当于失去了预警机制,难以识别危险。这位女士在看到院子里有蛇时,会直接空手去抓;走夜路碰到了瘾君子,她也毫不迟疑地走到他面前,差点被杀。
因此,会害怕也不是坏事;这功能本就是用来保命的嘛。
10
恐惧驱散遗憾
恐惧对生命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人最大、最根本的恐惧是什么?无非是死亡。
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时,我们会恐慌、会焦虑,感到自己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毫无意义。
很多人都以为,临死之人会满心遗憾。其实完全相反。
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把参与者分为两组。其中,“死亡组”设想自己临死之前的情景,而“牙疼组”想象牙疼的感觉。之后,他们要在16件后悔事件中选择哪些是自己经历过的。
结果,“死亡组”后悔的事情要少得多。死亡逼近时,人们会主动采取防御机制以对抗死亡焦虑,这种机制就包括“减轻遗憾”。只有不断暗示自己,生活是有意义的、丰富的、快乐的,我们才能对抗恐惧。
《遗愿清单》,两个癌症病友的不留遗憾之旅
所以,在生活中感到焦虑、后悔的时候,扫墓和祭拜活动反而会有帮助。正视死亡,才能坦然活着;中元节,或许也是一个这样的契**。
你还有哪些奇奇怪怪的恐惧症?
分享出来互相伤害吧~
留言区见
喜欢就点个赞吧~
Tags: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什么越怕恐怖故事越想看?这 3 种恐惧症你可能也有
研究发现,有的人大脑中的一种受体活动比较弱,因此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更不容易感到消极反馈,更容易将之判断为积极事件;换言之,就是对恐怖故事“记吃不记打”,恐惧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并不讨厌,反而提供了令人神清气爽的刺激。这种对“似人非人”的东西的恐惧,被称为“恐怖谷”。(海格:你报我身份证得了)《哈利波特》中海格饲养的八眼巨蛛05“接近恐惧症”包括恐怖电影在内,所有电影都喜欢用的一个吓人手段是——一个物体突然冲向镜头。10个问题帮你弄清楚: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自我描述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的是帮你用更轻松、更亲切的方式,捕捉当下的自己。“后悔”这种情绪一般来源于做出了违背自我概念的选择,分析“后悔”能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根据“心流理论”,那些能让你完全沉浸的活动,往往与你的内在动机和优势高度匹配。《厌女》揭秘:为什么女性更易有性羞耻?3 个角度看懂背后逻辑
而女性都希望自己被认可被尊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不希望自己被划分到“娼妓”这一类别中,从而更加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欲望并且对性的话题而感到羞耻。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了,“没有啊,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性羞耻,我身边的男生大多数都可以接受在公开场合讨论性,甚至会经常开一些黄色笑话。在很多****中都存在两性的不对等以及暴力的场景,而这种影片会让一些没有识别能力的观众认为这就是现实,从而在生活中不懂得去建立一段健康的性关系,甚至有时会伤害到另一半。心理测评软件应用:开启自我探索的智慧之门
为何需要心理测评软件?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 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例如: 职业选择的迷茫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人际关系的挑战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感到沟通不畅,矛盾频发。 情绪管理的难题 :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影响着生活质量。 自我认知的局限 :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潜能和成长方向。 传统的心理咨询虽然有效常守朱心理测试:探索你的内心世界
常守朱心理测试:洞察你的行为模式与潜在特质 你是否曾好奇,在不同的情境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你是否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由心理学家设计的“常守朱心理测试”旨在帮助你探索这些内在的奥秘。这个测试将通过一系列情境化的选择题,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压力,从而揭示你在决策、应对冲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倾向。了解这些,不仅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帮助你在学习征兵心理健康评估:全方位解析与应对策略
引言 现代战争对军人的身心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除了身体的强健,强大的心理素质同样是决定战场表现和任务完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征兵前的心理健康评估变得尤为重要,它旨在筛选出那些能够承受高压、适应严苛环境、并具备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合格人才。本文将深入探讨征兵心理测试的核心内容、常见题型、评估标准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准备,帮助有志青年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一关卡。 一、 征兵心理测试的重要性心理测试准不准?段子告诉你真相
那些年,我们一起测过的心理测试 你是否也曾对着手机屏幕上的“心理测试”,点开又关闭?是不是在朋友圈里,看到那些“一测就出你前世是谁”、“测测你的另一半是谁”的链接,既好奇又有点儿怀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心理测试,看看它们到底有多准,又有哪些让你捧腹大笑的段子。 一、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测测体” 还记得吗?曾经风靡一时的“测测体”心理测试。它们总能以一种看似科学实则有趣的包装告别焦虑:暖洋洋心理健康测评助你找回内心宁静
当焦虑悄然而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焦虑仿佛成了一位不请自来的访客,悄悄潜入我们的内心,扰乱着平静。它可能表现为莫名的担忧、持续的紧张、难以入睡,甚至是生理上的不适。许多人渴望摆脱这种被焦虑束缚的感觉,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却发现焦虑依然如影随形。这时候,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就像一盏明灯,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状态,找到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