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者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说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信念存于潜意识里,不能全部呈现,也不会轻易在意识层呈现出来。
1、定义式(相等式)。确定事物的意义,一项事物与另一项事物的意义相同。常用词:XX是YY、即是、等于、就是、便是等等。
2、因果式。一项事物导致另一项事物的产生。常用词:引起、迫使、造成、导致、如果、因为等。
3、规条式。事物中的选择性受到限制。常用词: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必须/不必须等。
4、判断式。事实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断。把对事物的主观猜测当作必然。判断式的信念往往没有特定的用词,而只是带着肯定语气对事物的描述(他不成了、我输了、三次才对)。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经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的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每次数学考试都不及格,不想学,结论不擅长数学,数学好难。
1、怕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例如,他哪里会有什么好主意!你没有资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对我提出意见!这样做不会有用的。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例如,现在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了,哪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情。保持这个状态便已经够好了。
3、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例如,我不应该冒险。我不应该这样贪心。这样太过分了,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我不敢尝试,我怕失败。做人应该满足,不要妄想。
4、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例如,这样的环境,我还能做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不做,我也没有办法。
5、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例如,这是天意,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这样,怎么办?你不能改变世界的定律。
6、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例如,我的人生只能希望平稳,从没想过会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我哪会有那么幸运?做到像他那样成功,你不是说笑吧?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得像李嘉诚?别做白日梦啦!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能力”。例如,我不能放松。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可能。。。”。例如,“这个病不会好的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资格有美好快乐的人生”。例如,“我的命生成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解决的方向是感觉到他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在众多的妨碍成长的信念中,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就是“我没有资格、我不配”。假如一个人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不会成功、不能有快乐的人,那么,不论别人怎么说、自己怎样做,在心灵深处都只会找寻自己不会成功、不能快乐的证明。